“2017北京十月学术论坛:古典复兴与人文转型”的主题发言环节于11月11日上午在北京云湖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0所高校的11位学者围绕《荷马史诗》、中西古典阐释学、中国现代新文学传统等重要学术话题展开探讨。
本次主题发言分为“经典与阐释”、“对话与言说”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我校王红斌教授主持,胡继华教授引出第一位发言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以欣教授,二人结缘于“希腊万人迷”大型系列讲座。王教授学养丰富,考证功夫扎实,语言灵动优美,主要从主题和类型方面对《奥德赛》中的独目巨人故事进行了文化解读,并着重分析了故事起源和文化内涵,认为其中的民间故事元素可追溯至古希腊诗歌传统中的独目巨人概念和民间故事,打破了西方学界长久以来对其进行自然、历史、宗教和心理学方面的阐释。
随后发言的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犹家仲教授,犹教授从历史叙事角度对《俄狄浦斯王》进行了新的解析与重构,即对俄狄浦斯被丢弃和成长过程所包含的英雄叙事模式、弑父与王权之争,对其娶母所包含的财产内涵,对王后在剧中的关键意义等逐一进行剖析,把《俄狄浦斯王》视为历史叙事视野内的真实故事来解读。
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以《伊利亚特》卷十六为核心研究文本,通过词章解读、场景辨析和义理阐发对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及其意义进行考察,认为帕特罗克洛斯作为替身促成了阿基琉斯的顿悟,进而实现了整部史诗情节的转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井玉贵副教授根据新发现的程襄龙《唐烈妇传》、《唐烈妇诗》,挖掘了王玉辉原型人物汪洽闻的殉夫女儿的生平材料,并由此感悟吴敬梓改造生活素材,重写殉夫悲剧的艺术匠心,深入体会鲁迅“良心与礼教之冲突”。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的韩德民教授结合儒家经典现代阐释(今译)中的具体个例,对翻译中存在的两种最具普遍性的偏差进行分析:一为缺少阐释主体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自觉;二为无视文本内在固有的历史性视域。由此,韩教授提出“中庸”的翻译理念。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娄林博士,娄林博士就《论语集注》中朱熹两次引王安石对《论语》的解释展开论述,提出朱熹不同于二程弟子,对于王安石新政及其学问有肯定性的客观评价,但《论语集注》延续后世的文化意图使得王安石在朱熹的解读下呈现出保守性的文化品格。
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由南开大学王以欣教授主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牛军副教授首先就“失语症”与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危机进行发言。牛军副教授先梳理了曹顺庆先生提出的“失语症”概念,表示曹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论异质性的观点并未得到学界足够关注,并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指出发掘中国古代文论的自身价值、摆脱“失语症”现状需要打破现代学科划分,从思想观念的层面理解古代“泛文学”的知识样态。
中山大学中文系罗成副教授从文化主体性问题出发,对朱自清文学鉴赏思想的历史缘起进行了分析。他提出朱自清的“鉴赏力”与“鉴赏权”同时包容了“人生”与“文学”的方式,深刻触及了理想文化秩序的构想与民众文化主体性的自觉。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旭旻博士从著作问题与文献考订入手,评述了第尔斯整理《希腊学述》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成果,介绍Aëtiana体现出来的反思与修正,并基于此提出整理早期希腊思想文献的方法论与研究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指导原则。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陈国战副研究员从新时期中国作家在访美游记中的美国形象入手,探索这种美国形象充满矛盾和裂隙的原因,并最终将它归因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美国观。
最后一位发言者是我院王红斌教授,王教授借助两耳分听技术,测试墨西哥汉语习得者处理普通话清、浊音时大脑两半球的反应时间,以检测墨西哥汉语习得者识别普通话清浊音这一对语音范畴时的脑偏侧化,审视语音同化理论。
在自由讨论环节,吉林大学宁欣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兰善兴博士、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薛璟明同学分别对陈戎女教授报告中的“替身”与“献祭”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广西师范大学犹家仲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陈国战研究员就形象学的学术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伴随着激烈的讨论,本次十月学术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完满落幕。
(责编:邓琳、杨佳静 )